第八十二章 醍醐灌顶-《中唐风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现在自己表现出了诚意,对方自然也想展现自己的价值。

    “实不相瞒,这件事存在很多内情。”张韦开始小声叙说起来,“从大的方面来说,梁国公的遭遇不过是各方势力斗争的结果罢了!西河郡公可知道现今的大唐,其实可以分为五大势力?”

    “五大势力?”李守有些疑惑,“我只知道太子、杨国忠、安禄山,应该算是三个吧?其余两个我还真不了解。”

    张韦闻言摇了摇头:“剩下的两个才是最大的势力!一个便是当今圣上,另一个呢?”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,“便是太宗皇帝说过的‘水能载舟、亦能覆舟’里的水!”

    李守闻言豁然开朗,没错,皇上才是朝廷中最大的那股势力,而老百姓却是全天下最大的势力。

    “了解了这五大势力后,无论朝堂上如何风云激荡,天下如何变化也都能琢磨的清清楚楚,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,您以后做起事来也才能思虑周祥!”张韦继续道。

    “有些门道!”李守对这位张好古的观感不禁上升了一个台阶。

    “如今天下的明眼人都能看出来,杨国忠身为大唐右相,不仅宫中有贵妃支援,朝内有官员阿附,就连地方上也有小人谄媚,似乎如日中天不可一世!难道这真是当今圣上老迈昏庸造成的吗?”张韦直言不讳地问道。

    “非也!我们只要看看当今圣上的皇位是如何得来的就能明白,他当年是如何的叱咤风云!先是斗败韦氏外戚,后来又干掉太平公主,圣人从险象环生的宫廷斗争中脱颖而出,才有大唐几十年的开元盛世!这样的皇帝能任由杨国忠做大?”张韦拍了拍桌子。

    “所以说到底,杨国忠的地位和势力不过是皇上牵制太子,制衡安禄山的工具罢了!”

    “而太子呢,先是李林甫后是杨国忠,看起来似乎两任右相都跟他不对付。但有了上面的分析我们就能知道,这都是皇上牵制他的手段!只要杨国忠在且势力庞大,太子的地位便安然无恙。若是杨国忠倒台,朝廷又没有新的势力取代,那么无论是皇帝还是太子,他们的心里都不会安稳!”

    张韦继续分析。

    李守心中有些大彻大悟,原来朝廷结构竟是这样的。

    “您其实也算是太子的人,不知道西河郡公如何看待太子?”说到这里,张韦多问了一句。

    “太子殿下为人大度,待人真诚,恪守礼节的同时又能做到孝义忠廉,将来必然是不可多得的一位明君!”李守回答道。

    “其实未必!”张韦摇了摇头,“做了几十年的太子,见多了宫廷中的血雨腥风,又被李林甫算计了无数次,再老实的人也会懂得收敛锋芒,韬光养晦!”

    “嗯?”李守有些不太理解。

    “呵呵!您可以不信,但你是否想过,太子在朝中有没有表现出势力庞大的样子?当今圣上连自己的那些皇子都可以圈养起来,难道不会派人监视太子的一举一动?”张韦一连提出两个问题。

    李守不禁陷入沉默。

    “太子这些年表现沉稳,自李林甫死后更是默默无闻,让人抓不住什么把柄,所以小弟料定现在太子的背后肯定还有高人在帮他出谋划策,等待时机。只不过此人隐蔽得非常好且才智高绝,我猜他极有可能便是当年被皇帝赞为‘神童’,被张说和张九龄两位宰相称为‘小友’的李泌!”

    李守闻言一惊,他还真听说过这位李泌的名号,此人在历史上好像也非常有名。

    “再说杨国忠那边,此人才具不高早有定论,但最近行动却忽然有了章法,尤其在京兆尹事件上可以说做到了左右逢源,游刃有余啊!”张韦说到这里才开始切入正题。

    “愿闻其详!”李守虚心求教。

    “估计你也知道,李岘之所以被贬是因为调查安禄山造反的事情!”张韦说道。

    “不错!”李守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“实际上这正是杨国忠的奸计,他先指使手下揭发安禄山造反,然后顺理成章地下令京兆府搜查安禄山宅邸,最后还拿到了证据。”

    “如果一切顺利的话,安禄山必然会因此失去圣人的宠信,甚至会丢掉性命,到那时杨国忠在朝廷之外的最大对手便会消失,他就可以全力对付太子!”

    张韦开始分析:“而如果安禄山安然无恙、继续得宠,皇帝便需要找一个人来做替罪羊以抚慰安禄山,那么这个替罪羊会是谁呢?必然是负责搜查的京兆府的人,也就非梁国公莫属了!如此一来,杨国忠便可以趁机安排他的心腹鲜于仲通上场,京兆尹之位便落入了他的囊中,这便是左右逢源之术!无论事情怎么发展,最后得利的都是杨国忠!”

    “啊!”李守忽然感觉眼前一片清明,原来事情的真相居然是这样的。

    “以杨国忠的才智,想不出这么厉害的招数,所以肯定是得了某位高人的指点!据我猜测,此人应该就是张镐!”

    “张镐?”李守从来没听过此人的名字。
    第(2/3)页